兒童害羞的原因與現象

害羞與膽小的區別

當孩子遇到陌生人時,常常表現出極度的害羞,躲在父母身後或一句話也說不出來。這種行為並不一定是膽小或恐懼症,而是源於兒童發展過程中的自然反應。

早期的外向與內向

孩子的性格在嬰兒時期就已經決定。八個月以前的嬰兒對所有人都會微笑,但過了這個階段,他們看到陌生人就會哭泣,這種現象被稱為「陌生人焦慮」。孩子的膽量與家庭環境有很大關係,熟悉的人越多,孩子越不會害怕陌生人;相反,如果接觸的人少,孩子就容易感到不安。

如何應對孩子的害羞

過度鼓勵的反效果

對於害羞的孩子,過度鼓勵並不會有太大效果,反而會讓他們更緊張。這種緊張源於對被拒絕的恐懼,因而出現退縮行為。相反,家長應保持平常心,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優勢,這樣更能有效地幫助他們。

幫助孩子克服害羞的五種方法

  1. 事先練習
    • 事先讓孩子知道會遇到哪些人,以及該如何互動。這樣的預習可以減少孩子的焦慮感,讓他們在實際情境中表現得更自信。
  2. 現場鼓勵
    • 在現場引導孩子與人打招呼。大人可以模仿孩子的語氣示範一次,再讓孩子模仿。這樣的示範可以給孩子信心,讓他們敢於嘗試與人互動。
  3. 事後獎勵
    • 即使孩子在現場仍然扭扭捏捏,事後仍可因孩子的勇敢或任何亮點給予稱讚,這樣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,讓他們下次更願意嘗試。
  4. 增加自信
    • 平時觀察孩子表現優秀的地方,給予稱讚,並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亮點。這樣的正向強化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,讓他們在與人互動時更有底氣。
  5. 離場機制
    • 讓孩子知道,不是每個人都一定要與別人熱絡互動。如果當下不想與人接觸,可以與大人建立默契,讓大人帶孩子離開現場。這樣可以減少孩子的壓力,讓他們在下一次嘗試時更有信心。

內向的積極面

內向的優勢

內向並不是壞事。內向的孩子更能享受獨處時間,進行自我反省。家長不必過度擔心,應該循序漸進地讓孩子在與同儕互動時獲得正向經驗。這樣的方式雖然需要時間,但比不停地提醒孩子更有效。

透過上述方法,家長可以幫助孩子逐步克服害羞,建立自信,讓他們在社交場合中更加自在。